有冇諗過把肉類全煮熟,會誘發更高之癌變機率
- ES Wong
- Nov 16, 2022
- 4 min read
Updated: Apr 4, 2024

於烹煮時由高溫及長時間引致
#完全煮熟 的肉類由於需要經過長時間烹煮及高溫處理,肉質會因此形成更多的 #致癌物質 #HCA / #PAH。此外,2012年研究更指出,經常進食 #紅肉 會增加 #心血管疾病、#癌症 和 #死亡 相關的風險及其他疾病問題。而最重要的是,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可行的方法 #阻止致癌物質於烹煮時產生。
紅肉定義
紅肉包括所有新鮮,切碎和冷凍的牛肉,豬肉,羊肉,小牛肉,羊肉。 與加工肉不同性質的包括火腿丶煙肉丶義大利莎樂美腸和香腸。
有助預防癌症
2010年在「肉類與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紅肉是具有抗癌性質的微量營養素,包括硒,維生素B6和B12以及維生素D。亦是omega- 3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的來源。適當進食紅肉分量並將之混合其他日常膳食中,有助預防潛在的癌症風險。
素食者需要留意
紅肉還含有肌酸,肌肽等重要營養素。素食者通常缺乏這些營養,長遠可能對肌肉和腦功能造成不良影響。
潛在慢性疾病健康負擔
不同數據均證實大量進食紅肉對糖尿病丶冠心病丶心力衰竭丶中風和癌症等幾種主要慢性疾病,均引起不良健康影響以及死亡率的證據。此外,生產紅肉涉及環境負擔。因此,一些歐洲國家已將這兩個問題,即人類健康和“地球健康”納入新的膳食指南,並建議限制紅肉消耗。
全熟紅肉 會引發細胞突變
生肉類中(牛肉或豬肉)發現沙門氏菌,而將之煮致全熟又會引發細胞異變。
根據2011年,美國一項有關乳房健康研究的報告指出,進食紅肉並非主要引致乳癌的成因。罪魁禍首是由於紅肉經完全煮熟後所引發其原屬性「突變原」(Mutagens)異變--從而破壞人體DNA所導致。另外,一項於2012年研究顯示,全煮熟紅肉與前列腺癌的相關風險有所增加。相反,吃生牛肉或中等煮熟的牛肉與前列腺癌無關。可是,未經煮熟之肉類會帶有食源性病毒。
烹飪過程中產生的其它致癌物質
全煮熟的肉類由於需要經過長時間烹煮及高溫處理,肉質會因此形成更多的致癌物質HCA/PAH。例如,以烤或炭燒的方式烹煮肉排或雞肉,HCA/PAH的濃度會因此而變高。固此,肉類之生熟程度 (生、中等、全熟) 為引發肉質異變主要因素。
過去10多年已有很多科學研究證實,有關攝入全煮熟肉類和致癌相關的風險。在動物研究中,HCA已證實與多個腫瘤增加的發生,包括乳癌丶肺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而人類組織也易受這些致癌物質的攻擊,在人體組織和器官包括乳腺,結腸直腸和前列腺中檢測到HCA-DNA加合物。
紅肉增加死亡風險
2012年研究指出,經常進食紅肉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死亡相關的風險。進食其他健康蛋白質食物代替紅肉可減低死亡率的風險。
科研證實有效阻止致癌物質於烹煮時產生的處理方法。
烹煮的提議
在家烹煮目的是為了健康,如果提議不吃是不太實際。因此,可採取以下由世界各地不同科學家,經研究出來的適當烹煮建議:-
烹煮前先醃製並預留足夠時間,有效阻止致癌物質於烹煮時產生
2007年德國一項研究指,加入蒜頭、洋蔥和檸檬汁醬料,有效阻止致癌物質70%。
美國於2010年在「食品農業期刊」的研究指出,低至0.05%迷迭香分量以可以降低HCA水平達90%。
2007年阿肯色大學,食品安全聯盟測試了不同香草後發表, 迷迭香和百里香對減少HCAs具有最大的效果。其它同樣有效常見香草醃料包括:牛至、百里香、蒜頭和洋蔥、羅勒、番芫荽、鼠尾草。
2008年美國阿肯色大學已有研究發表迷迭香節高抗氧化功能絕對有效阻止HCAs產生。
2010年沙地阿拉伯研究人員在「國際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期刊指出,加入2%的迷迭香提取物,烤雞的HCAs總量減少了7倍。研究人員還發現,烹煮過程中產生的另外兩種危險化合物亦同時被抑製到不可檢測的水平。
1998年美國化學學會刊登於「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指出,添加酸櫻桃減少了HCAs的形成,並且還延遲了脂質氧化和變質的問題。
在2004年「食品科學雜誌」期刊發表, 用蜂蜜醃製燒雞對降低致癌物質有顯著功效, 而餐桌糖反而增強了致癌物質HCA的形成。
揀選肉類
醃製時間長短視乎肉類厚薄
一般由45分鐘至8小時不等
可改用薄身瘦肉來烹煮,縮短烹煮時間
1996年「食品和化學毒理學」期刊指出,經醃製後的肉類雖可跟慣常烹煮一樣,但需留意亦不能暴露過長或過高在烹煮環境下。
為健康著想盡可能減少每餐紅肉份量
平時多採使用較低的溫度來烹煮和多採用蒸煮方法
𧫴記於烹煮前必須醃製所有肉類食材
My Tips: 預先醃製肉類最少2小時,並預留3湯匙新鮮未用於醃製的醃汁灑在完成品上。此外,配菜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丶西洋菜等。
Comments